一、攻擊行為分類:

1.敵意性攻擊 /反應性攻擊:攻擊是敵意、報復的反擊行為,以傷害受害者為目的。

2.工具性攻擊 /主動性攻擊:攻擊可獲得實質利益,以傷害他人獲得需求為目的。(包括獲得關注、實質物品)

  

二、處理與因應策略:

1. 創造一個能將衝突降至最低程度的情境

(1)提供較不具攻擊性的玩具與娛樂節目(在家庭和學校)

(2)盡可能有足夠的資源與空間(活動空間、器具、材料等)

(3)減少彼此間的競爭性活動,提供合作性的活動。

(4)降低可能造成衝突摩擦的機會

2.消除攻擊的酬賞機會

(1)具主動性攻擊傾向學童:明白告知「攻擊是沒有用的」,同時帶領他們學習與經驗,合作和分享是達成其目標的較佳行為。

(2)不相容反應技術:只注意最嚴重的攻擊行為,而忽略其他攻擊行為

(3)暫停法:帶離增強其攻擊的情境

3.社會認知介入法:

(1)具反應性攻擊傾向學童:教導(a)怒氣控制(b)修正其敵意偏差歸因

(c)產生非衝突的解決方法

(2)發展同理及理解他人觀點的能力

4. 發展利他行為以取代或降低其攻擊行為

 

(資料來源:http://www.estmue.tp.edu.tw/~estmtc_e/pro/report1.html)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yccc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